減重時如何維持肌肉量?專家教你5招不讓辛苦練的肌肉消失

減重時如何維持肌肉量?

減重過程中,許多人最擔心的就是肌肉量流失。肌肉不僅影響外觀,更關乎基礎代謝率與日常活動能力。研究顯示,單純靠節食減重的人,平均會流失20-30%的肌肉量,這將導致後續更容易復胖。要避免這種情況,必須採取科學方法,在減脂的同時保護來之不易的肌肉。

蛋白質攝取是關鍵因素。每日每公斤體重應攝取1.6-2.2克蛋白質,才能有效維持肌肉合成。優質蛋白來源包括雞胸肉、魚類、蛋類和乳清蛋白。同時要確保足夠的熱量缺口,建議控制在每日300-500大卡之間,過大的熱量缺口會加速肌肉分解。

阻力訓練不可少。每周至少進行3次全身性重量訓練,使用能夠完成8-12次的重量。複合式動作如深蹲、硬舉、臥推等能刺激多個肌群,效果優於孤立訓練。訓練時要注意漸進性超負荷原則,逐步增加重量或次數。

睡眠與恢復同樣重要。肌肉是在休息時生長的,每天應保證7-9小時高質量睡眠。壓力激素皮質醇會分解肌肉,因此要學會管理壓力,可以透過冥想、深呼吸等方式放鬆身心。

補充適當營養素有助肌肉保留。支鏈胺基酸(BCAA)、肌酸、維生素D等都被證實對維持肌肉量有幫助。但要注意,這些補充品不能取代均衡飲食和規律訓練。

蛋白質攝取的黃金時機

蛋白質的攝取時機對肌肉維持至關重要。研究發現,將每日蛋白質需求平均分配至各餐,比集中在單一餐次更有利於肌肉蛋白合成。每3-4小時攝取20-40克優質蛋白質是最佳策略。

訓練後的30-60分鐘是補充蛋白質的關鍵窗口期。此時肌肉對胺基酸的敏感性最高,建議攝取快速吸收的乳清蛋白搭配少量碳水化合物。睡前補充酪蛋白這種慢消化蛋白質,可以提供夜間持續的胺基酸供應。

選擇完整蛋白質來源很重要。動物性蛋白如肉類、乳製品含有所有人體必需胺基酸,是首選。素食者可以透過豆類、藜麥等植物蛋白組合來獲得完整胺基酸譜。蛋白質品質評估標準PDCAAS顯示,乳清蛋白、雞蛋、牛奶等都是滿分1.0的優質來源。

蛋白質攝取也要考慮個體差異。腎功能異常者需在醫師指導下調整攝取量。老年人由於肌肉合成阻抗現象,可能需要更高比例的蛋白質攝取來維持肌肉量。

訓練強度的精準掌控

減重期間的訓練強度需要特別設計。研究指出,維持肌肉量的最佳訓練強度是1RM的70-85%,這個強度能充分刺激肌肉而不造成過度疲勞。每組重複次數控制在6-12次,組間休息1-2分鐘。

訓練頻率要合理分配。每個肌群每周訓練2-3次是最佳頻率,過少無法維持肌肉,過多則影響恢復。可以採用上下肢分化或推拉腿分化等訓練方式,確保各肌群得到均衡刺激。

漸進性超負荷原則必須堅持。即使處於熱量赤字狀態,仍要努力在訓練中逐步提升表現。可以透過增加重量、增加次數、縮短組間休息等方式實現進步。記錄訓練日誌是追蹤進展的好方法。

過度訓練反而會導致肌肉流失。要注意監測疲勞程度,當出現持續性疲勞、睡眠障礙、訓練表現下降等症狀時,應適當降低訓練量或安排恢復周。

營養補充的科學選擇

適當的營養補充能輔助肌肉維持。支鏈胺基酸(BCAA)中的亮氨酸特別重要,它能直接激活mTOR通路刺激肌肉合成。建議每日補充5-10克BCAA,特別是在空腹訓練前後。

肌酸是研究最充分的運動補充品之一。每日補充3-5克肌酸可以增加肌肉內磷酸肌酸儲備,提升訓練表現並間接幫助肌肉維持。肌酸還能增加肌肉細胞內水分含量,使肌肉看起來更飽滿。

維生素D不足與肌肉流失有關。建議檢測血液中維生素D水平,若低於30ng/ml應適當補充。Omega-3脂肪酸也有抗分解作用,可以考慮從魚油中補充。

要注意避免過度依賴補充品。這些產品應作為飲食的補充而非替代。選擇有第三方認證的品牌以確保品質,並諮詢專業人士確定適合自己的劑量。

【其他文章推薦】
最受歡迎醫美保養「水飛梭」是什麼?
去角質你用對了嗎?
哪些問題可以用
肉毒桿菌素處理?
為什麼
肌動減脂大受歡迎?
索夫波的專利技術是什麼?有什麼優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