逆轉易胖體質、抗癌不失智!台大教授教你2個改變甩糖癮

你一定無法想像,從小吃到大的糖,在毒理學教科書中,已經被視為一種「毒」,此毒雖不會讓你立即致命,卻會改變腦部結構、形成毒癮,進而慢性殘害身體健康。所幸醫師告訴我們,這一切都是可逆的。
(編輯推薦:

「暴衝的甜度」是產生糖癮的關鍵,而這也是一般總是在食安新聞中才現身的姜至剛醫師,如今彷彿「撈過界」般推廣「減糖大作戰」的原因。拿起桌上厚厚一本毒理學教科書,在最新版中,新增了一整章「卡路里毒性效應」,訴說著當今人類的飲食習慣中,醣類食物做為身體重要的熱量來源之一,卻可能因為過多份量,導致對身體產生毒性,引發多種疾病的結果。

添加糖有建議攝取量,國內外大不同

為了要降低添加糖對人體的危害,世界衛生組織在2014年就倡議每人每天攝取的添加糖量,不要超過6茶匙,大約是25克。不過,國民健康署在2017年給大家的建議是50克,整整多出一倍,這是怎麼回事?

姜至剛醫師指出,推廣健康保健不能一廂情願,不同飲食文化的因素,還是要考量在內,逐步推動才有意義。就以一般日常飲食來說,水餃包的餡料,往往會加入糖調味;東南亞國家因為天氣炎熱,食物料理很多偏酸,但又會加糖以平衡酸味,就不會覺得酸過頭,如此一來糖的使用量就會變高。
(編輯推薦:

但是姜至剛醫師提醒,若從市售飲料來看,有的有健康食品小綠人標章,有的卻是碳酸飲料;人一天喝水建議值約2000‌cc,一瓶飲料是500‌cc,喝了一瓶含許多糖的飲料,就少了一個喝比較少添加糖飲料的機會。例如手搖飲半糖、三分糖還是很多糖,可能得要非常微糖才行,500‌cc的糖若佔10%至15%,換算出來就是50克至75克含糖量,跟25克一比已經超標兩倍以上,因此平常補充水分真的需要聰明選擇。

劑量決定毒性,糖也可以是毒

「添加糖的攝取也是要有一個劑量的概念,如何讓添加糖不要過量,心中要有一把尺,6茶匙是一個概念,儘量減糖。」毒理學開宗明義第一條基本原則:「劑量決定毒性。」意思是說,任何物質對人體來說都可以是毒,只要它超出了某個份量。而添加糖對身體來說,使用起來非常方便,像燃煤一樣送到身體的發電廠「粒線體」,就可以產生熱量。這條產能路徑效率很高,但相對來說也會對身體產生各種傷害。

糖分過多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血糖波動大,未來可能產生胰臟功能衰竭,糖尿病機率增加,壽命減短。糖分大量儲存形成肥胖,局部塑身有效嗎?醫美最夯午休體雕,躺著就能改善胖肚、肥腰醫洗臉 粉刺吸出來!讓臉更光滑!最新魔滴隆乳技術,案例分享自體脂肪、果凍矽膠、絨毛面和光滑面,隆乳,常見醫美問題-杏仁酸QA現在想要透過醫美的方式瘦臉,一般都會選擇整形外科手術或是微整形,淚溝顯疲憊老態,想知道該如何去除還你好氣色呢?瘦臉激推睡前二步驟,讓你輕鬆擁有瓜子臉!找回青春緊緻小臉,電波拉皮施打經驗分享晶亮瓷微調鼻子、下巴好自然,打造上相V臉明星保養的新祕密,施打美白針改善六大皮膚暗沉問題!消脂針成為新一代局部雕塑利器!肉毒桿菌是一種從細菌的分泌物,經高科技純化萃取的蛋白質。跟前一代CPT電波同樣為經過美國FDA認可的非入侵性療程。退化性關節炎施打玻尿酸真的有用嗎?你所不知道的神奇功效!霧眉飄眉差別在哪?哪一個看起來比較自然?想要做迷你小切口的割雙眼皮手術,微整型隆鼻微晶瓷玻尿酸哪個持久性好?施打前停看聽!!知名藝人也愛童顏針,不藏私大公開!!
大量的脂肪組織,現在已有許多研究的結果,說明與未來癌症發生有明顯因果關係,例如大腸直腸癌、乳癌、子宮內膜腫瘤等。代謝症候群、糖尿病患也發現腦部常有微梗塞的現象,因此失智症的產生被認為有明顯相關。

產能效率高的同時,代表會快速產生大量自由基,使得血管內皮細胞受損,形成動脈粥狀硬化,心肌、腦血管與週邊血管梗塞機率上升。

讓人難以擺脫的糖癮

《食療聖經減重版:終極瘦身》作者麥克葛雷格醫師指出,由於腦部造影技術的進步,科學家們得以發現吃糖對腦部活動的影響,他們發現,吃糖可以讓人覺得很開心,這種稱為愉悅感受的「獎勵迴路」,與藥物或飲酒成癮的神經迴路系出同門。另一方面,吃糖還可以抑制壓力荷爾蒙分泌,使得焦慮感降低,所以吃甜點可以放鬆心情確有依據,但相對地也是一種成癮結果。

根據進一步的研究發現,當人們在吃最愛吃的食物時,腦部的神經傳導物質「多巴胺」的分泌量增加,這正是傳遞愉悅感的關鍵。葛雷格醫師還說,食品工業的味覺工程師,還有辦法調配出食品中鹽、糖、脂肪的特定比例,輕易地「讓你一口接著一口」,也就是以最佳比例重度刺激腦部獎勵迴路。

維持健康必須有氧+無氧運動

姜至剛醫師表示「運動減重是緣木求魚」,透過運動直接消耗能量,確實效果不佳,許多研究結果指出,以一整天耗能的項目進行比較,運動耗能大約只佔5%至10%。但姜至剛醫師強調,運動的效益來自於肌肉量與基礎代謝提升。

這是因為同樣重量的肌肉與脂肪,消耗的能量(基礎代謝)多寡是天壤之別,因此如何讓身體的肌肉組成多,脂肪組成少,減重的效益就會漸漸起來。更何況近年來肌少症是熱門話題,判斷是否有肌少症,包括身體肌肉含量、維持平衡、站起往前走再折返所需時間等。

那麼運動項目可以怎麼選擇?一般概念中可能會對某些運動是屬於有氧或無氧,有固定的看法,例如韻律操是有氧,揹槓是無氧,不過姜至剛醫師的看法較有彈性,關鍵就在「阻力」。

同樣是騎腳踏車,如果在平地上不那麼費力,會歸類為有氧,但如果有爬坡,踩踏板就辛苦多了,其實帶有一些阻力訓練性質。跑步、走路等也是一樣的道理。

醫師的運動規劃分享

姜至剛醫師透露採訪的當下,兩條腿還是痠痛狀態,原來這是稍早去健身「揹槓」的結果,「有時一忙間隔時間太久,或是揹太重,休息一下再去。」

原來姜至剛醫師與妻子相約,一週平均兩次一起去健身,每次時間約兩小時,姜至剛醫師的健身計畫,大致是半小時有氧快走、慢跑,之後各處肌肉局部訓練,包括三角肌、肱三頭肌、肱二頭肌、胸肌、背肌、股四頭肌、股二頭肌等,做完感覺會很舒服。


看了這篇文章的人,也看了…

來源鏈接:https://www.edh.tw/media_article/1281